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配偶相互關係的稱謂

在中國古代,人們相互關係的稱謂均有面稱和背稱之分。
所謂面稱,就是當面喊的,背稱則是跟他人言及某人時的稱呼。

在古代,男子對女性配偶的面稱,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古裝戲裡常聽的“娘子”、“夫人”,
這也的確是當時比較普遍的稱呼。而女子對於男性配偶的面稱則有“相公”、“郎君”、“官人”。

表面上看,男女雙方還算彼此尊重,可一背過臉去,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

女子對於男性配偶的背稱還算恭敬,叫“夫君”、“外子”。
男子叫女性配偶可就有些不堪入耳了,叫“內子”尚算不錯了,有的還要加上個“賤”,
喚作“賤內”,也有叫“拙荊”的。
後者的意思,用現代話翻譯,就是“窮女人”。
窮苦人家的女人沒錢買金釵銀釵,隨便插個樹根就出門了,這個樹根做的釵,就是 “拙荊”。
但是千萬別誤會真的是窮苦女子,“拙荊”、“賤內”在古代可是有文化的官家人用的。

至於更多人熟悉的“愛人”這一稱謂,
據考證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出現的稱謂詞,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

上世紀20年代初郭沫若寫的詩劇《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雲喲,有聚有消;
洞庭湖的流水喲,有汐有潮。我的愛人喲,你什麼時候回來喲。”

魯迅也曾在一首打油詩裏面用過“愛人”一詞。
但在較早的時候,“愛人”這一稱謂還沒有廣泛用於對妻子或丈夫的稱呼。

上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中共根據地的一些受新文化運動熏陶的知識分子
開始用“愛人”指稱自己或對方的配偶。國民黨統治區,夫妻之間的稱謂,是“先生”、“太太”。

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男女平等,一些對婦女有歧視色彩的稱謂如“屋裏的”、“做飯的”不再使用;
而此前在國民黨統治區使用的“先生”、“太太”也不宜繼續使用。於是“愛人”這一稱謂,迅速遍及全中國。

此時,“愛人”沒有了“情人”的含意,只是“妻子”或“丈夫”的別稱。
而且,當時稱呼“愛人”,是比較革命的。
當然,“愛人”主要是背稱,夫妻之間,更多會直呼其名,而不會當着面就“愛人”長“愛人”短的。

至於現今社會普遍流行的“老公”、“老婆”兩詞,“老公”一詞主要源於粵語;
而“老婆”一詞,在北方的一些地區也通用。

這一現代通行的叫法在100多年前其實就已經出現在一些傳教士的文獻中了。
“老公”、“老婆”兩詞在現今的盛行與背稱、面稱界限的逐漸模糊有關。

粵語中稱呼爸爸的詞“老竇”原本是背稱,在香港,一些頑皮的小朋友開始當着面稱呼“老竇”。
“在過去,將背稱當成面稱用是很不禮貌的。”原本作為背稱的“老公”、“老婆”也成為了面稱,
曾因帶階級色彩而消失的“先生”、“太太”,又重新從港澳地區迴流至內地。

各地夫妻稱呼

廣東:丈夫:老公、“衰佬”、“衰公”、“死鬼”等,妻子:老婆、“衰婆”。

陝西:夫為漢子,妻為婆姨。

四川:夫為老公,妻為婆娘。

北方地區:丈夫:孩兒他爹。妻子:孩兒他娘、俺媳婦、俺那口子。

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稱妻子為堂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