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金色的耶路撒冷
1967年,时任耶路撒冷市长的科勒克邀请拿俄米·舍莫尔为当年的以色列独立日谱写一首有关耶路撒冷的歌曲。她便写下了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词。
可是,她的一位朋友看了之后问她,歌里为何没有提到耶路撒冷老城。老城里有犹太教的圣地哭墙。
但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老城为约旦人占领,与以色列控制的新城分离开来;犹太人也被禁止前往哭墙祈祷。拿俄米于是写下了第二段歌词。
在她之前,以色列的文学和音乐作品几乎还没有反映耶路撒冷被分割这一题材的——这是一个令犹太人伤心不已的话题。
1967年5月,《金色的耶路撒冷》由女兵舒莉·拿单首唱。尽管舒莉并不是一名专业歌手,但她哀婉动人的嗓音把歌中犹太人内心深处的愁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个月后,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舒莉和拿俄米前往前线各地为士兵巡回演出。6月7日,当她们在西奈半岛首府阿里什演唱时,另一条战线传来捷报:
以色列打败约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犹太圣地重新回到犹太人的手中。激动万分的拿俄米当即提笔又加上一段歌词:
如今我们重新坐到了水井旁/眺望远处喧嚣的市集和广场/古老的旧城区/又传来圣殿山羊角号动人的声响/天空中仿佛闪耀着千百个太阳/
连石缝里也沐浴着金光/我们又一次沿着杰里科的小道/去观赏死海的波浪
并在当晚为官兵演唱。修改后的歌曲迅速在整个以色列被传唱,成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标志性歌曲。
之后,拿俄米又用新加上的这段歌词替换了原来的第二段歌词。但是,仍有很多以色列人选择听最初的版本。
第二国歌
《金色的耶路撒冷》既包含犹太经典的典故,又充分表达了犹太人对耶路撒冷深厚的感情,旋律优美而又婉转动听,在以色列经久不衰。
它被评为以色列建国后五十年中最优秀的歌曲和20世纪最佳犹太歌曲,堪称以色列第二国歌。
事实上,这首歌流传后不久,国会议员乌里·阿维纳里就约见拿俄米,希望用它取代《希望之歌》成为以色列国歌。
但拿俄米表示,她很喜欢《希望之歌》,不愿更改。于是这一动议也就此作罢。
但阿维纳里仍然坚持认为《金色的耶路撒冷》比《希望之歌》更适合当国歌。
《希望之歌》本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歌曲,歌词为:
只要我们心中,还藏着犹太人的灵魂;朝着东方的眼睛,还注视着锡安山顶;
两千年的希望,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锡安和耶路撒冷。
在阿维纳里看来,《希望之歌》表达的是犹太人对故土的眷恋,但并没有关于这个国家本身的东西,而且不易为以色列阿拉伯人所接受。
对于两个都深爱耶路撒冷的民族来说,《金色的耶路撒冷》更适合作为共同的国歌。
然而,当阿拉伯人听到《金色的耶路撒冷》时,难保不会回忆起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遭受的耻辱。也许歌曲翻译成阿拉伯文后同样优美,
但说到底这首歌还是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表达感情的,多少流露出一些胜利者的傲慢。它也并非没有遭受过批评。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就曾指出,原作第二段所说的“空旷”等词语明显忽视了阿拉伯人的存在。
其实,拿俄米·舍莫尔并不是一个狂热的大以色列主义者,但显然她更关心犹太人的感情和生存状态。
无论如何,现在她本人已经去世,争论应当可以告一段落。而《金色的耶路撒冷》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