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美國遇到經濟大蕭條,許多病人不是沒錢就醫,就是就醫後繳不出醫藥費,醫院的財務也岌岌可危。有一家在達拉斯的Baylor大學醫院發現欠款的病人當中很明顯的一群是學校老師,於是他們靈機一動,規劃出一種專門提供給當地教育委員會所屬老師的Blue Cross健保,每月每位老師從薪資中扣繳5角美金的保費,住院一年最多可有21天的給付。結果這個方案非常成功,老師獲得住院就醫的基本保障,醫院也得到穩定的財源,皆大歡喜,於是很快地就擴散到全國,十年之內許多大都市、甚至整個州都成立自己的Blue Cross組織。
傳統的Blue Crosses有幾個特色:
(1)非營利性;
(2)社區內的被保險人繳交相同的保費(community rating);
(3)照醫院所申報的直接給付給醫院,且只給付醫院的費用。
Blue Cross並非某個特定健保機構的名稱,而是在各地區採取上面三種原則所成立及經營的健保服務都稱為Blue Cross。後來經過一段時間,與Blue Cross類似的Blue Shield也出現了,差別只在
Blue Shield是用來給付給醫師醫藥費的健保。
有人將Blue Cross及Blue Shield兩個兄弟就稱為Blues(藍家),
我覺得Blues的健保理念與架構對美國後來公營健保影響很大,
像Medicare的設計與Blues的三個原則都相同,
最大的不同只在於Medicare是全國一套相同的制度。
在台灣的全民健保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與Blues相似之處,如非營利性、
社區保率(台灣用的是改良式的,即以收入分級的社區保率)及直接給付給醫院/診所;
不過台灣的健保沒有因為要給付給醫師及醫院而分成兩套系統,這是美國開放型醫院系統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